• HD
浩劫

浩劫

主演:
柯克·道格拉斯,西蒙·沃德,艾格斯蒂娜·贝利,安东尼·奎尔,亚历山大·诺克斯,弗吉尼亚·麦肯娜,罗慕洛·瓦利,阿道弗·切利
备注:
超清
类型:
科幻片
导演:
阿尔伯托·德·马蒂诺
年代:
1977
地区:
意大利,英国
语言:
英语
更新:
2023-07-15 23:18
简介:
本片探讨二战期间欧洲的犹太人大灭绝,这部主题、形式、范围均博大宽广的电影巨著,是我们每个人应当看的作品。从印象和历史的角度看,《浩劫》与其它反映犹太人大灭绝的作品相比,在证词的强烈程度和历史的严谨上比别人高出一个筹码比别人高明一些。克罗德·朗兹曼在13年间经常寻找事件.....详细
相关科幻片
浩劫剧情简介
科幻片《浩劫》由柯克·道格拉斯,西蒙·沃德,艾格斯蒂娜·贝利,安东尼·奎尔,亚历山大·诺克斯,弗吉尼亚·麦肯娜,罗慕洛·瓦利,阿道弗·切利主演,1977年意大利,英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本片探讨二战期间欧洲的犹太人大灭绝,这部主题、形式、范围均博大宽广的电影巨著,是我们每个人应当看的作品。从印象和历史的角度看,《浩劫》与其它反映犹太人大灭绝的作品相比,在证词的强烈程度和历史的严谨上比别人高出一个筹码比别人高明一些。克罗德·朗兹曼在13年间经常寻找事件和地点...
浩劫影评
   “皈依的人可以在心里偷偷保留信仰,被驱逐的人可以再回来,但死去的人,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没有哪一个文件里提到‘杀死犹太人’,只有‘最终解决方案’。这个名称意味着,从现在起将要发生一些不能直接去表达的事情。”     ——朗兹曼找到的是什么?是一个黑洞。当“最终解决”这个名词被写在纸上的时刻,实存的空间和精神的历史领域同时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崩溃,这崩溃将所有周围所涉及到的东西都卷了进去。而任何我们今天所能看到和所能采集到的,都不过是这个黑洞边缘的残片。朗兹曼的影像同样如此,他只能为我们表明这个区域,却无法涉及其本质,更不能到达其核心。    我甚至怀疑那核心不是邪恶。邪恶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毁灭,而是毁灭所能达到的效果。或者也有无因之恶,但那不需要如此之久的持续毁灭来发泄。在残忍或丑恶的暴风眼里,同样有一种空白。这空白是人类还不能认识到的。     ——铁路和河流穿越集中营。前者运送来受害者,后者运出他们的骨灰。    这是一场自然和人工两个世界被联系在一起的共谋。森林和荒原成为集中营的掩护和场地,而指导其中运作原则的,是工业文明的产能原理。在此之前,我们对纳粹文明——如果这也可以被称为一种文明的话——理解得实在太肤浅了。这个以毁灭为目的的文明,可能创造了许多前无古人的方式,包括这种资源利用的设计。他们也许是古典和现代观念的最佳结合体。    当某一受访者提到“某某公司承建了特里布林卡集中营”时,那语气和谈论一桩房地产生意没什么两样。实际上对于那些承建了集中营工程的建筑公司,那些研制开发了毒气汽车的汽车公司而言,这确实只是一桩生意而已。在商业的领域里,一旦订单模式开动,很难想象还能给良知和伦理留下什么空间。因此,指望商业文化引领人类的道德水准,是绝对靠不住的。    而且,追问他们知情与否是不现实的。须知订单是一个语境中的概念,写在这个概念体系里的内容,只是一件产品而已。其他角色和性质与此语境无关。军火商的存在就证明这一点。设计核弹头和设计毒气室的性质并没有本质不同。    ——接受采访的犹太人和党卫军,前者的脸清晰,后者的模糊。清晰当然是一种坦然,受难者的话语权有着不可侵犯的绝对性。然而这绝对是苦难之后的残相。大部分受访者脸上都有警觉和麻木的表情。他们在避免回忆最痛苦的时刻,避免重温最可怕的内心体验。他们在极力寻找当时当地曾经失去的感受,因为过度的惊恐和各种极端刺激,人已经无法再体验什么和感知什么。这些回顾从而只能做为陈述事实,而他们的这种表现,本身就暗示着事实的恐怖程度。    因为同样的原因,党卫军们,我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我相信在当时当地,他们也都失去了感受的能力。以至于事后他们完全无法理解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事实判了他们的罪,他们确实是残忍的施暴者,而且不容狡辩。可他们对自己的行径已经没有任何感情化的记忆。令人作呕的环境、周围垂死的人和腐烂的尸体,残存的人类良知的压力,对他们同样是一次非人性的改造和刺激。他们至今还要为那一切背负罪责,这是应当的。但从被空白侵入的角度而言,他们和他们的受害者并无不同。这场浩劫同时掠走了双方当事人的生命,无论从感官还是理性,他们都被摧毁了。那些罪人的面孔,同样成为了劫后的残余。    相比之下,那个纳粹铁路局局长的状态比较正常:他可以开脱,事实也给予他开脱的可能,他不在现场。他只是“耶路撒冷的艾克曼”那样的外围角色。波兰前国家情报员的反应也是正常的:他可以哭泣,为他所看到的凄惨景象,或者被撼动的良知无法忍受的痛苦。因为他们不在那个灾难的中心,所以他们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人性,可以运用理智摆脱嫌疑,也可以用感情去感觉。他们只是被浩劫所影响的人。冲击波把他们撞倒了,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印记。但他们还有能力去排斥那些记忆,不让他们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他们的幸运,但是访问者的不幸:面对这样的人,想要挖掘出真相是很难的。他们还可以抵御真相。    ——最真实的人反而是那些集中营周边的人。他们的地位最复杂:他们看到了,但不能说。他们是见证人,但也是最难以启齿的见证人。成百万陌生人在身边被杀死了,与他们无关,却把他们放置在道德上的可疑境地。从当时来说,他们可能的确无能为力。不是从客观条件上说,因为此情此境,要想把人的内心状态与具体条件明码实价地衡量是不可能的。他们多半因为恐惧和自保的本能,自然地扮演了旁观者。对这个地位的合理性他们心中有数,因此在接受访问时,并没有多少畏惧和羞愧的心态。但朗兹曼的问题在逼迫他们,这种逼迫促使他们说出一些朴实的——虽然不太光彩——的感受。他们必须声明:杀人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对此十分反感。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尽量理解犹太人的悲剧:他们太有钱,他们的信仰不同,他们要为耶稣的死负责。。。他们极力地要访问者明白:他们只是观众,不是当事人。他们不愿也不该被算在历史的参与者当中。    那个犹太幸存者,“唱歌的男孩”站在一群波兰村民中间的镜头最值得玩味。被采访的村民显然沉溺于各自的表达,并不去注意和关心幸存者的在场。就是在这个片段中,一个男人讲述了《圣经》故事,认为犹太人的遭遇是上帝的安排。他显然根本不在意幸存者的表情。幸存者脸上的笑容本来僵硬,此时渐渐消失,变为沉思。但那是种宽容的沉思,因为他在片头便说过:“你们这些没有亲眼看见的人,是永远也不会明白的。”    ——效率、流水线、工厂。这些工业文明的概念在此出现仅仅是尴尬吗?奥斯威辛的运作机制仅仅是一个残酷的极端事例吗?除了技术本身被运用于毁灭这一早被预言过的事实,背后的工具理性逻辑并没有得到很清晰的梳理。机械化毁灭的根源不是技术掌握在了疯子手中,而是人类在技术文明中生成的一整套观念制度运行的必然结果。人可以被当作成本计算,就也可以被当作原料处理。人可以被根据生产需要调配,就也可以被当作生产对象加工。这套制度环境的目的是效率和速度。效率原教旨主义认为只要能在单位时间内最有效地解决问题,方法的性质和手段的内容是在所不惜的。这个主义里完全没有人的地位。人成了效率的手段,正像自然早已成了效率的手段一样。把人塞到杀人机器里去用两个小时加工成骨灰,和把失去劳动力的工人身无分文地打发回家,都只不过执行了效率的冷漠原则。人在这种原则中浸染久了,麻木到丧心病狂并不是没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浩劫是无法避免的。    希望那些纽伦堡的粗汉们,原本是养鸡场农夫和工会打手的人物,不是从《摩登时代》吸取的灵感吧?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党员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工厂的烟囱和轰鸣的流水线。     那时,世界或许应当失去联想,所有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