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十年,再见杨德昌

十年,再见杨德昌

主演:
杜笃之,余为彦,陈博文,陈希圣,姜秀琼,陈湘琪,唐从圣,张震,小野,柯一正,鸿鸿,王维明,陈骏霖,虞戡平,魏德圣
备注:
全15集
类型:
台湾剧
导演:
吴乙峰
年代:
2017
地区:
台湾
语言:
国语
更新:
2023-03-10 22:52
简介:
楊德昌導演離開我們十年了。「1982年,小野邀請甫留學歸國的楊德昌參與中影的《光陰的故事》拍攝計畫起,「楊德昌」這個名字便正式走入臺灣電影圈。1983年《海灘的一天》籌備期間,因楊德昌提出諸多反動......详细
相关台湾剧
十年,再见杨德昌剧情简介
台湾剧《十年,再见杨德昌》由杜笃之,余为彦,陈博文,陈希圣,姜秀琼,陈湘琪,唐从圣,张震,小野,柯一正,鸿鸿,王维明,陈骏霖,虞戡平,魏德圣主演,2017年台湾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楊德昌導演離開我們十年了。「1982年,小野邀請甫留學歸國的楊德昌參與中影的《光陰的故事》拍攝計畫起,「楊德昌」這個名字便正式走入臺灣電影圈。1983年《海灘的一天》籌備期間,因楊德昌提出諸多反動...
十年,再见杨德昌影评

1、柯一正(同期出道导演) 杨德昌拍出了独特的影像味道,让大家反思为什么不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影响了大家的创作心态; 杨德昌永远都是一个小孩,有时是愤怒青年,不允许别人阻挡他想要做的事; 写一副对联“英雄创业小成本、电影革命大本营”,聊故事,三个月杨德昌在白板上写了18个,最后只留下一个海滩的一天;(回美国看了body heat觉得很厉害) 杨德昌的故事是用画面构成的,而不是文字 杨德昌人物刻画的准备工作,有时候比剧本还厚,即使某些人物根本没有出现但对剧中角色有影响,也要设定清楚;(画人物和生活细节,这点大导演们真是一致的,黑泽明也这样) 会做大量的访问,去了解真实女生第一次来例假的心情; -------------- 2、余为彦(制片) 其哥哥(导演)与杨德昌是好友,才会让杨德昌参与编剧和导演组工作入行; 杨导不善言辞,结巴(图像表达能力更强大),但写剧本很认真,很厚一本; guts,就是你其实什么都没有,但就是有一种信心,支持着坚持下去; 《牯岭街少年》制作团队里只有5-6个人拍过电影,美术道具很多都自己来弄;相信一句话,武林的秘籍绝对不必走遍千山万水,根本就在脚底下;——道具就在身边,旧物回收,仓库挖掘,一语成谶; 导演不可能做好好先生,发脾气不奇怪; 常有临时换人的事,让制片为难(但看得出来还是支持他,杨导只为电影效果,不看人情); 杨导理工科出身,逻辑和结构要求搞得很清楚很扎实,他对建筑很感兴趣,很多好朋友都是建筑师,乐于探讨建筑的结构,他认为结构扎实了,外观自然呈现; --------------- 3、小野(中影企划、编剧、制片) 《恐怖分子》杨德昌不满意,认为自己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妥协拍的; 《牯岭街少年》是一个少年杀死情人的真实事件启发拍的,杨德昌说这辈子最想拍的就是这个,看完《牯岭街少年》后小野感动了,并理解了杨德昌并不是小飞侠并发症,认识到自己在《恐怖分子》那时候误会他了,是整个台湾电影环境与杨德昌合不来; 多年过去,在新加坡戏院重新再看杨德昌的所有电影,回想起杨德昌以前抱怨过的很多话,全都理解他了; ---------------- 4、王维明(助导、策划) 创作结构,就是一张纸变成一个盒子; 认识到表演——人被误会很无辜的时候,是会带着愤怒的情绪的; 和杨德昌闹翻离开,也曾怀疑自己这十年来的电影工作,缓了半年,换到广告圈,花了一年才入行;(不容易啊) smoke gets in your eyes,与杨德昌一起听这首歌; ---------------- 5、陈希圣(杨导学生,《一一》制片) 杨导对人和工作细节要求严苛,要求认真、用心,以防出问题,宁可错杀100不放过1个; 杨导认为临时演员是道具穿西装,要求宁可所有工作人员找亲友来做配戏; 笑谈《一一》频繁换演员重拍一场戏的事情,笑死(做电影真是困难太多,没点自嘲精神真是没法做); 频繁换演员和工作人员,过程不愉快,但结果是留下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向心力很强; 笑死……制片真是导演和现场的和事佬; 杨德昌沮丧地说,卧槽,变不出魔术了…(诚实的人) 《一一》拍了九个半月…… 现场没有人敢坐…每个人都压力大…找景都找到不敢回公司怕被骂 哈哈哈哈哈哈哈,一个原子小金刚解救所有人,笑死; 讲了一大圈又痛又好笑的往事,但杨德昌的帮助和影响无以言表,低头沉默; ---------------- 6、虞戡平(同期导演) 导戏变身暴怒,一半气工作人员达不到要求,一半也气自己; 杨德昌的思维意识是有一个主视觉设计,整个场景的氛围和感觉,然后可能会用几个角度的分镜头去补充,而不是一上来就分镜头;(这个意识很有启发) ---------------- 7、陈骏霖(动画艺术指导) 杨导反复建议要养成深入观察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 8、姜秀琼(演员、表演指导、导演) 这个姐姐讲了自己在《牯岭街少年》里小四杀人后作为二姐在警局狂奔的那场戏, 这个姐姐受杨导的影响,对电影有一种虔诚的赤子之心, 也有女性温柔细腻,倾听和理解杨导全心投入创作的喜怒哀乐和孤绝(杨导太渴望靠自己摸索去在每一个环节创新,愤怒和快乐都因为创作,真是非常理解他) 这个采访,很暖很真。 ---------------- 9、鸿鸿(助导、编剧) 赖声川的学生,因为赖与杨德昌同为新浪潮时代很熟; 曾经私下抱怨陈设的道具布景很多都不拍为什么还要摆设,等自己拍片的时候才了解到这个完整的环境氛围对拍摄是非常重要的; 编剧的过程很多时候是在进入角色氛围,聊天,并思考如何让每个人物承担复合性功能,并且不断推翻不够猛的想法; 学习到杨德昌导演很看重背景脉络编制完成,再开始编故事,所有的东西(背景、故事、人物关系)都互相关联,环环相扣,所以一直在修改; 鸿鸿个人认为《牯岭街少年》、《一一》创作态度是诚恳宽容的,人物是杨导自己喜欢的;《麻将》、《独立时代》是用来冷嘲热讽,骂人的,人物是主观刻板的; 认为最好的距离就是当杨德昌的观众……不认可杨德昌为人处事的态度,觉得他太小孩子气,意气用事。 杨德昌的生命就是为了电影而活的,其他的对他都不重要(所以对与人的关系很不care…),《牯岭街少年》刚开始并没有反响,这么多年后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其重要的艺术价值(真的很屌这片子!) -------------- 11、杜笃之(声效) 更老一代导演如胡金铨,讲故事特别好听吸引人;杨德昌,讨论的却是电影的空间和气氛,乐于讨论技术细节; 杨德昌的脾气是艺术的敏感、品质的坚持; 侯孝贤即使借钱(本以为《悲情城市》可以分红却没有),难话没说也要完成承诺,凑够钱给杜笃之,让他买齐了同步录音设备,够在当时台湾买一套房子的钱;设备首次用在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电影上; 杨德昌欣赏塔可夫斯基 电影里空间 的视听语言; 《牯岭街少年》的部分情节(小四在教会图书馆温书),是为了场景的氛围(体现安静)而设计的(入口处两个收书的人说话却有回声),技术细节真的很重要; 杨德昌 拆解、重组、筛选、再造的意识,重塑真实(不是完全真的真实,是为电影要表现的东西而服务的真实); 导演组每个人什么都要会马上干,所有的细节,都要处理,比如:到了点气球就要破,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好厉害的杜笃之大人的解决方案,实打实地做电影的人; 杨德昌的绘画能力和画面意识支持他的分镜脚本 = 漫画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指导现场拍摄pan(摇镜)、zoom in & out; 动画制作两种方法:1、动画师纸上创作表演;2、声音先行,再配图; 提到最后一面没见上,笑着掩饰自己的悲伤,忍不住眼睛就红了; 两个人聊天的那张照片,真是革命战友的深厚情谊啊……哭 --------------- 12、陈湘琪(演员) 会就着演员再修改剧本,尽早与相关人员接触和了解,一起看展、听音乐、谈生活,互相启发; 喜欢表演的人要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 杨导不妥协、专注、完美要求的创作态度影响了大家; 人生那么长,创作不着急;follow your heart; ------------- 13、陈博文(剪辑) 惊叹杨德昌编剧的戏剧结构,他家里的几块大白板,全是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构,逻辑很清晰的一个表,每个人都有其命运的变化,铺出去的线都有结果,而且过程有戏好看; 《一一》把女儿与男朋友、父亲和老情人分别约会的片段放在一起交叉剪辑,妙; 文戏比动作戏更难剪,同样一杯水,放的时间长度和配合声音的不同,给人带来的情绪感觉是不同的,很微妙; 佩服杨德昌的才华,音乐(重金属到古典都听)、文学、美术的造诣; 杨德昌自掏腰包也要带10多个参与《麻将》的工作人员去柏林影展看看国外电影人受尊重的状态,让台湾电影人重新认识自己做电影是有价值的,泪; --------------- 14、张震(演员) 《牯岭街少年》放在现在是绝对不可能的任务,太难了,但只有杨导这样的人才能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完成这件事情; 他的电影里大多人物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这是他所要讨论的一个点; 杨德昌笑起来,是发自内心的单纯的开心,呵呵呵地笑出声; ---------------- 15、魏德圣(导演) 从开车的助理,做到《麻将》副导演; 杨德昌导演公司的氛围,一股清流,围绕一部电影共同努力;——跟对人很重要; 一路很怕高速公路上熄火被开除,后排杨德昌在聊天,自己却吓得满身汗,哈哈哈哈哈… 入公司之前,魏德圣就已经剧本得奖、拍短片获奖,在公司现场自认自卑,话少,肯干,被杨德昌赏识,但剧本被指教不适合拍成电影,需要留出空间不能写死(真是这样,剧本只是引子),留给现场和后期创作发挥; 做助理时把一本将军日记打入电脑,当时很枯燥无聊,但后来自己拍片搜集资料时,却发现打字内容的这些生活琐事构成了当时的生活历史,才意识到当时这练内功对自己也很重要,学会了“用环境创造角色”; 参与了杨德昌一个“又小又猛的故事”(《麻将》)的整个剧本创作过程: 刚开始只有一个不成型的想法、故事不是线性发展的、几个人物分别有什么1234件事情、退后看大白板如何排列组合这些事件、找人来即兴表演并拍摄记录、再刺激他进一步创作故事(这是一个人写剧本写不出来的)、消失一段时间埋头创作剧本。 一到拍片,杨德昌秒变暴君……三字经骂人(笑),魏德圣两个月拍摄期几乎没睡……事事操心,监控进度,痛苦又重要的训练,学到很多东西; 杨导爱发脾气,但也会道歉;真性情; 开拍前,开拍后,困难永远在,没钱,也继续拍,总是会完工,永不妥协; 杨导为了一个长镜头,拍四个晚上; 杨德昌的精神,每次都赌一把,没有浪漫精神做不成电影,魏德圣在自己拍片想松懈下来的时候,会想杨导这样拍会过吗?会OK吗?到后来是和杨导在精神上竞争(牯岭街少年拍了8个月),《赛德克巴莱》拍了10个月撑下来拍完了。 杨导特意叫魏德圣来,提醒他时代不同了,电影制作门槛更高(不再是出国留学回来就能拍电影),更可能赔本; 魏德圣新片上,犹豫是否邀请杨德昌;邀请怕让他背书对他不好,不邀请怕不礼貌(魏导真是很实在的,赞) 杨德昌对魏德圣的评价、对他的认可让他记到现在:小魏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说到的都有做到。 面对面却不知道说什么,笑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还是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