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蓝光
父辈的旗帜

父辈的旗帜

主演:
瑞恩·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约翰·本杰明·西基,约翰·斯拉特里,巴里·佩珀,杰米·贝尔,保罗·沃克,罗伯特·帕特里克,尼尔·麦克唐纳,梅兰妮·林斯基,汤姆·麦卡锡,克里斯·鲍尔,朱迪思·爱薇,MyraTurley,约瑟夫·克罗斯,本杰明·沃克,斯科特·伊斯特伍德,斯塔克·桑德斯,乔治·格里扎德,哈威·普雷斯内尔,乔治·赫恩,兰·卡琉,克里斯托弗·柯里,巴伯·路易斯,贝丝·格兰特,安
备注:
更新1
类型:
战争片 剧情,动作,历史,战争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年代:
2006
地区:
欧美
语言:
英语
更新:
2024-03-13 10:17
简介: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详细
相关战争片
父辈的旗帜剧情简介
战争片《父辈的旗帜》由瑞恩·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约翰·本杰明·西基,约翰·斯拉特里,巴里·佩珀,杰米·贝尔,保罗·沃克,罗伯特·帕特里克,尼尔·麦克唐纳,梅兰妮·林斯基,汤姆·麦卡锡,克里斯·鲍尔,朱迪思·爱薇,MyraTurley,约瑟夫·克罗斯,本杰明·沃克,斯科特·伊斯特伍德,斯塔克·桑德斯,乔治·格里扎德,哈威·普雷斯内尔,乔治·赫恩,兰·卡琉,克里斯托弗·柯里,巴伯·路易斯,贝丝·格兰特,安主演,2006年欧美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
父辈的旗帜影评
  曾经看到有影评说,这是一部“精彩但不深刻”的电影。
  的确,战争电影已经经历了《拯救大兵》和《黑鹰坠落》的真实、《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的自省、《全金属外壳》和《锅盖头》的尖锐,有太多太多的珠玉在前,留给后人的空间已经不多了。但是,伍德爷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用多个角度去审视战争,单凭这一点,《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来信》足以光荣地载入电影史册。
  至少,这是一部打动人的电影,特别是当结尾字幕升起后,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伴随着镌永的吉它声在银幕上淡出时,看着洋溢在那些年轻面庞上的阳光,很难不动容,百分之七十的伤亡率注定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将青春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总觉得,无论是出于多么崇高的原因,鲜活生命的逝去始终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然后我又想起电影开头时的旁白,“很多人都以为了解战争,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们”。那场旷世的战争对于世界、对于历史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那些发黄的照片在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看来是多么震憾而珍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照片上的人们都当作创造历史的英雄。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场战争也许带给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伤害,但终究只是他们人生的一段经历,那些照片终究只是他们人生中一个片断的写照和纪念。战争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必然要回归普通的家庭生活,变回推销员、殡葬馆老板和看门人,甚至在烈日下默默地死去。而那些再也没有走下战场的人,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战争对于他们的意义,正如我们不会知道落入日本战壕的伊奇有会怎样的结局。百年之后的敬仰、悲伤和反思不会改写历史,同样也不太可能会影响未来。深刻,不过是世人一厢情愿的自慰而已。
  因此,对于一部战争电影来说,真实就足够了。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足够了。
  影片共分为三个部分。战争部分很精彩,但对于经历了无数战争电影洗礼的人们来说,也只是精彩。英雄回归的部分感情色彩过于明显,破坏了导演原本诚实的基调。最后生还的三人为观众重现插旗一幕时,想起了另外三人的阵亡,这种煽情的手法和剧中安排这一表演的财政部官员一样恶俗,所以也不会让我们感受到身为医护兵的约翰救助另一个医护兵或是美日士兵同躺在一个战壕里等死时的感动和震撼;而一直回避荣誉、视阵亡将士才是真正英雄的艾拉却一再纠缠于为真正参与插旗却不为世人所知的哈伦正名,也让其成为一个左右摇摆的矛盾体。到是影片最后十几分钟,以约翰之子的口气将各主人公在战后的生活娓娓道来,影片才真正回归了“重现历史”的基调,平实的镜头和表演,反让我顿生感触。纪念碑建成典礼上,曾经对生还的战士趋之若骛的人们,甚至没有注意到艾拉的离去,很妙。影片中拒绝晋升、誓与战士同生共死的中士贡献了全片的最佳表演,该演员在战争电影《细红线》和《拯救大兵》中同样有出色演出。
  电影结束后,我查看了影碟上的OST,结尾响起的吉它乐的名字叫做“告别艾拉”。从影片介绍中得知OST是导演亲自操刀的,不禁欣然。告别,的确是对一场战争的最佳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