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中字
天下父母心

天下父母心

主演:
凯文·贝肯,伊丽莎白·麦戈文,亚历克·鲍德温,詹姆斯·雷
备注:
HD中字
类型:
爱情片 剧情,喜剧
导演:
约翰·休斯
年代:
1988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更新:
2023-01-31 10:42
简介:
杰克(凯文·贝肯KevinBacon饰)和克里斯汀(伊丽莎白·麦戈文ElizabethMcGovern饰)于一次偶然之中相识,一见钟情的两人双双坠入了情网,并且以迅雷不急掩耳盗铃之势的速度闪电结婚。直到婚后,头脑渐渐冷静下来的两人才开始察觉,他们无论是性格还是三观,似.....详细
相关爱情片
天下父母心剧情简介
爱情片《天下父母心》由凯文·贝肯,伊丽莎白·麦戈文,亚历克·鲍德温,詹姆斯·雷主演,1988年美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杰克(凯文·贝肯KevinBacon饰)和克里斯汀(伊丽莎白·麦戈文ElizabethMcGovern饰)于一次偶然之中相识,一见钟情的两人双双坠入了情网,并且以迅雷不急掩耳盗铃之势的速度闪电结婚。直到婚后,头脑渐渐冷静下来的两人才开始察觉,他们无论是性格还是三观,似乎都相去甚远,而两个人其实都无法适应婚姻生活。
天下父母心影评

如果用一台摄像机对准我,将我观看电影《起跑线》的过程录下来,制作一部“直接电影”,那镜头里的我,看起来一定是一个又哭又笑的神经病。

《起跑线》,听电影的名字就知道它要讲的是什么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响亮的口号,不知道影响了多少家长的脑神经。

在这部印度电影里,服装店老板拉吉和妻子米图这对家境已相当不错的中产夫妇,因为女儿的入学择校问题,原本体面优渥的生活被完全打乱了。他们像两只掐头苍蝇一样,枉费心机,疲于奔命,各种状况不断,让人绝倒,又让人心生悲凉。

米图是一个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年轻妈妈,她总是把问题想象地无比严重,“如果上不了好小学以后就上不了好大学,也就进不了好单位,就会很孤独,然后女儿就会吸毒”云云,而爸爸拉吉是一个老婆奴,这个家庭也是个虎妈猫爸的模式。

两夫妻要摆脱“暴发户”“旧街市商人”给人惯有的“不重视教育”的印象,拼命挤入上流阶级,目的是让女儿不遭受偏见、顺利入学;这种努力受挫之后,又想钻政策的空子,挤占国家给贫困生保留的进入名校的名额,不得已还假扮成了穷人。

利用小孩择校这个切入点,电影串起了印度社会上中下多个阶层,展现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据说马克思自己并不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阶级理论,可是笑傲至今。

看这样的电影,不禁感慨——真是“世界大同”啊。

在择校问题上的挤破头,对教育问题的焦虑,看来全世界都是一样。上流阶级想维持自己高高在上的优越,脱贫的中产阶层害怕地位的滑落,而赤贫的穷人想改变自己的位置。

但关于教育的公平,却又被深深打上了一个问号。

虽然这说起来沉重,但电影大部分时刻都是在愉快中推进的。我很佩服印度人的幽默感和生活态度。

就像电影里主角被问到对于贫穷的看法,主角说:贫穷,那还用说吗?它充斥在我们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

但正如电影里所展现的,这个贫穷国度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滑稽幽默地调侃,而且一逮到时机就要载歌载舞一番。

电影描摹现实,许多地方明显带着夸张的成分,但因为它涉及的问题很典型,所以我并没有觉得太突兀。

比如拉吉夫妇搬离了传统旧街市,来到富人区,在富人区里处处受到排挤。因为要钻政策空子占穷人的读书名额,又要扮成穷人躲进贫民区,这时他们骗高档社区的邻居们去欧洲旅游。邻居一句“可别忘了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图片哦!”于是这对躲在贫民区过日子的夫妇只好去照相馆拍照,在绿幕前摆各种造型,然后把背景图PS成巴黎……

同样,装穷人可也不容易。不但要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还要面临周围人怀疑的眼神。拉吉夫妇又要扮富扮优雅,又要装穷,鸡飞狗跳,真的是活得够累。

虽然总体是一部夸张搞笑的情节剧,但电影讥刺到了现实,有不少扎心之处。比如拉吉问对他伸出援手的希亚姆,希亚姆平静地说身为穷人,名字无足轻重,去餐馆就是店小二,去搬砖就被人叫做苦力。

又比如拉吉夫妇学习当穷人,妻子米图和众多妇女一起排队接水,遇到一名彪悍的妇女占着队伍,一开始吃瘪。邻家妹妹劝她要有斗争精神,米图对着悍妇发飙,显出强大的爆发力,终于接到了水。

然后邻家妹妹又带着她去领配给粮,又遇到缺斤少两的不公平事情。米图又开始发飙斗争,这次却战败了,连累所有人没有了粮食。

米图对邻家妹妹说:不是你教我斗争的吗,我到底要不要斗争?

这位妇人回答:这一次不同,因为这一次,我们面对的是政府工作人员。

——意思是,再泼辣的市民,你都可以惹;当权者,你惹不起。

米图又问:你怎么不告诉我?

空手而归、面临饿肚子的妇人落寞地说:因为贫穷这门课,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

——听着让人唏嘘。

还有更扎心的,费尽心机的拉吉夫妇最后终于获得了入校名额,但他的邻里朋友、真正血贫的希亚姆却落选了。当西亚姆发现了拉吉的真正身份,他控诉:政客剥夺农民的粮食,建筑商剥夺我们的土地,现在你们有钱人连我们孩子的学习机会也要来剥夺。难怪,要是我们的孩子也学会了英语(阶级地位的象征),那还有谁来伺候你们的孩子呢?

电影里,穷人的路被堵得死死的。穷人的孩子只能上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条件差,那里的孩子无人关心;好学校那25%的贫困生入学名额,被有钱人拼命挤占,穷人的权利遭到漠视。

即便有穷人的孩子真的被神祝福,运气地进了名校,但他们在学校也根本混不下去,被排挤、被欺凌,很多最后都只能退学。

就算最后有成功熬过来的凤毛麟角的穷人孩子,像电影里那位本是女仆孩子、进了名校、最后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女校长,她回报她当年苦难的办法是,利用如今的地位进行权钱交易——不是同情帮助穷人,而是继续践踏穷人。

正如拉吉最后说的,原本美好的教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成了一桩桩丑恶的生意。

片子很直接地道出了这些让人辛酸的事情,这也正是我喜欢它的最大原因,我觉得我们国家的主流商业片远远没有做到这种力度。

电影中也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尽管贫穷并不值得歌颂,现实情形之下,富人未必都是冷漠虚伪,穷人也未必都是真诚善良,但电影里那些感人之处,大多来自那些看起来命如纸贱的穷人们。

当希亚姆得知拉吉欺骗他的真相,他跑去学校想要揭发这一切,但当拉吉女儿穿着名校校服向她跑来,热情地叫他叔叔、和他拥抱时,他放弃了心里最后的那一丝挣扎与不平。

身为穷人,只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待在他该在的地方。他有大爱,对曾经亲密相处过的拉吉夫妇说:“她也是我的孩子。”

另一个令我感动的地方是拉吉夫妇匿名资助了希亚姆孩子所在的公立学校,也许还会有人说这只是弥补甚至伪善,但我觉得这也是应有之义。

尽管这种人道主义的方法并不能改变现状,但无力撼动体制的人们,也只能这样尽一点自己的心力了。在这个过程里他们更真切地懂得了那些名校提倡的口号“爱与分享”。

也许是因为我和主人公一样,有着一个年龄相当的孩子,所以看这样的电影分外能激起共鸣。《起跑线》的着重点在家长,家长们即是孩子的起跑线,但在其中也涉及一些孩子面临的现实教育问题。比如电影里批判,现在的教育更重视才华、技能,而非孩子的品行。

又比如那么小的学龄前孩子,从早学到晚,功课排得满满,别说玩耍,连吃饭、休息的时间都被侵占。

家长们心里都很明白,都心疼孩子,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正如电影中表现的,当人家孩子口里说着多国语言,在舞台展现多面才华,而你的孩子一开口就只是《小星星》时,没有几个家长能扛得住。

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扛住。